“齐”心“鲁”力|山东:描绘“三生三美”的斑斓画卷
摘 要: 从泰山之巅到黄渤海之滨,从田间劳作到耕海牧渔,惊蛰后的齐鲁大地,踏响了农业复工复产的坚实步点。
在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仲山镇,工作人员操作收割机收割小麦。新华社记者郭绪雷摄
新华社济南3月8日电(记者邵琨) 从泰山之巅到黄渤海之滨,从田间劳作到耕海牧渔,惊蛰后的齐鲁大地,踏响了农业复工复产的坚实步点。
两年来,山东立足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开始了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五大振兴全方位实践。而今,一幅生产美产业强、生态美环境优、生活美家园好——“三生三美”的斑斓画卷正在齐鲁大地徐徐展现。
生产美、产业强,现代农业又发新枝
在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区的有机姜融合创新产业园里,土壤是否有养分已不重要,种姜有专利、不用土、不打药、不拔草、自动灌溉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在一年前,姜农还背着喷雾器打药,药水顺着衣服往下淌。
科技赋能农业,物联网、智能化设备应用更加广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在使山东这棵农业大树又生发出新的枝丫。
地里的氮磷钾浓度和水分含量自动监测,缺水能自动浇水、缺肥能自动施肥,卫星遥感观测作物长势,大数据分析指导种植,一部手机管理整片农田、大棚……山东农业生产技术越来越先进,而且开始引领行业发展。
2019年10月10日,山东省无棣县的鑫嘉源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员工在给无土栽培的生菜修剪根须。新华社记者朱峥摄
黄色的番茄、三色水果椒、拇指黄瓜……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寿光的蔬菜小镇里,摆放着几十种近两年研发出来的新果蔬。去年,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落户山东。寿光主导、参与制修订24项农业领域地方标准和6项团体标准,成为全国蔬菜产业发展的风向标。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山东“菜篮子”产品生产稳定,不仅省内市场供应充足,还能保障外调需求。春节以来,山东已累计向湖北调运蔬菜7060吨。
山东以占全国1%的淡水和6%的耕地,贡献了8%的粮食、9%的肉类、12%的水果和13%的蔬菜产量,农产品出口总额连续21年领跑全国。
生态美、环境优,农村农民迸发新活力
走在五莲县松柏镇窦家台子村,青石路、砖瓦、竹木、卵石等乡土材料打造的街头小品和庭院微景观让人赏心悦目。这个大山深处的村庄,成为省级旅游特色村、生态旅游采摘村。
山东针对沿海、陆地等不同环境,探索乡村振兴的适宜路径,目前已有1300多个试点村庄完成规划编制,将陆续走上“富民兴村”的“快车道”。2019年,山东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1%,比2018年增加1.3个百分点,迈向全面小康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
在寻山爱伦湾海洋牧场固定平台上,配备了海上生态卫生间,来此休闲垂钓、餐饮观光游客的洗漱用水进入灰水舱,粪污进入黑水舱,再经过生态菌处理,确保污水不直排海洋。爱伦湾海洋休闲旅游有限公司运营经理卞大鹏说:“这里海水常年达到国家二类水质标准,养殖环境非常好。”
这是2019年5月23日无人机拍摄的山东长岛县大钦岛乡东村海滩晾晒的海带。新华社记者朱峥摄
环境好了,乡村焕发出新吸引力,人才返乡创业态势加快形成,乡村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9年,山东培训各类高素质农民3.5万人,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培训13万人次,公费师范生、医学生、农科生招生录取人数分别达到5000人、1300人、360人。
越来越多的青年回到农村,为“三农”带来了新理解,注入了新内涵。“未来,我们这里会有民宿、休闲娱乐、文化、科普教育等多种形态。”枣庄云岭农业“90后”姑娘李悦说。
生活美、家园好,齐风鲁韵又添新景致
穿行在枣庄市山亭区冯卯镇沿岩马湖的各个村庄,仿佛置身公园。依托每个村的山水文化特色,当地逐步形成了艺术部落、古村居、民宿体验、醉桃源等主题突出的美丽乡村旅游片区。
冯卯镇的发展秘诀之一就是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冯卯镇党委书记田琨说:“基层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路人、村级班子的带头人。其作用发挥如何,直接影响着村庄的发展。”
在基层党组织的带领下,2019年山东又新增了500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2020年将达到2000个左右。串点成线、以线连片、聚片成面,胶东、鲁中、鲁南、鲁西北4大风貌区,10条风貌带正在打造,“齐鲁风情画”上的一批新景色正在着墨。
2019年9月3日,游客在日照市五莲县叩官镇董家楼村的北山乡居民宿内体验。新华社记者王凯摄
乡村振兴需要塑形,更要铸魂。昌邑市龙池镇将红色文化融入居民生活,村民在逢年过节之际,先祭拜烈士,再走亲访友;滨州市滨城区开展的发掘身边好人活动,引领村民崇德向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试点县(市、区)增加到29个,数量居全国首位,181个村镇入选全国文明村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