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山东|从聚才到聚财,解码山东乡村人才的价值共振
摘 要:从“青鸟计划”到“归巢计划”,为吸引人才返乡,山东多地推出优惠人才政策;从城市到农村,一批批年轻人划出返乡创业的新弧线;从聚才到聚财,乡村振兴开启了价值新共振……推进乡村振兴,找准路径至关重要。如今,山东多措并举“引凤还巢”,吸引优秀学子返乡干事创业,人才返乡创业态势加快形成。
齐鲁网·闪电新闻6月13日讯 从“青鸟计划”到“归巢计划”,为吸引人才返乡,山东多地推出优惠人才政策;从城市到农村,一批批年轻人划出返乡创业的新弧线;从聚才到聚财,乡村振兴开启了价值新共振……推进乡村振兴,找准路径至关重要。如今,山东多措并举“引凤还巢”,吸引优秀学子返乡干事创业,人才返乡创业态势加快形成。
一个“返乡创业”大学生的实践样本
今年,是32岁徐如松回乡创业的第9年。9年前他还是一名大学毕业生,9年后他已是一位小有名气的创业带头人。
这9年,徐如松在夏津县双庙镇清凉寺村发展蚯蚓养殖产业,不仅成立了专业合作社,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成为村里第一个“养蚯蚓也能致富”的大学生。
清凉寺村处于黄河故道,沙土地贫瘠。徐如松印象里,“村里人不懂技术,只知道种粮食。”但他发现,清凉寺村丰富的林木资源大有潜力可挖,适合发展蚯蚓养殖产业。
图/徐如松返乡创业养蚯蚓,帮助村民脱贫增收
经过几年的学习实践,2014年徐如松开始蚯蚓养殖,两年后他承包了村里100多亩杨树林扩大养殖规模。去年初,徐如松所在的双庙镇政府免费给他提供了8000余株桑树苗,清凉寺村党支部则牵头为他的蚯蚓养殖合作社协调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地上植桑,林下养殖”,有了好政策帮扶,徐如松的蚯蚓养殖基地发展得一帆风顺。
此后,有村民找到徐如松,表示对蚯蚓养殖感兴趣,他便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利用蚯蚓养殖基地,徐如松带动了附近村庄40余人就业。此外,他还跟村委会签订协议,养殖基地每年年收入的10%归村集体所有,用于帮助村民脱贫增收。
从产业带动到技术支持,再到反哺乡村,徐如松实现了此前“至少改变一下生我养我的这个小村子”的梦想,也成为齐鲁大地上众多大学生返乡创业的鲜活样本。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根据统计,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山东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0多万家,农业龙头企业9600多家,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21万多家,数量均居全国首位。
一项乡村人才振兴新措的探索路径
5月27日,一场特别的乡村人才招募活动在济宁举行。推进会现场,众多“乡村振兴合伙人”建言献策,交流工作经验。
作为2018年山东推出的一项颇具探索意义的乡村人才振兴措施,“乡村振兴合伙人”希望从海内外山东籍企业家、创业者及金融投资业者、专家学者等各类人才中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采取资金合作、技术入股、专业服务等形式,与招募村“一对一”开展结对合作,共同发展新型农业主体和农村新业态。
图/济宁在山东率先搞起“乡村振兴合伙人”
一年前,当此项措施在济宁市试行推动时,一度引发热议,毕竟“引凤还巢”并非易事,何况还是金凤凰。如今,济宁通过设立市级乡村振兴工作站20家,招募合伙人173名,落地项目146个,带动就业1.4万余人,带动村集体增收3600余万元。一年多的实践证明,这种新的人才招引与合作模式,在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方面初见成效。
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于聚集人才。如何让乡村人才留在本地,专家表示,增加他们的获得感至关重要。
记者注意到,在济宁,“乡村振兴合伙人”不仅在项目报批、土地流转等方面能享受到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在具体项目推进过程中,招募村授予合伙人“名誉市民”“名誉村长”称号,更增强了合伙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推进乡村振兴,走人才助农之路,用人才之水养发展之鱼,是山东这个农业大省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一个农业大省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决心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山东扛牢农业大省责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率先出台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同步制定“五个振兴”工作方案,努力勇探新路。
特别是在乡村人才振兴上面,山东多措并举不断壮大乡村人才队伍,紧密围绕乡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打出一套落到实处的组合拳。
图/山东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制度,“土专家”们成为引领乡村振兴的能手
山东出台全省农业农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创新“三农”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政策举措;依托省内农业高校,定向培养公费农科生;畅通各界人士报效乡梓渠道,推动高层次人才“上山下乡”。
此外,山东推动设立政府出资的乡村振兴专项基金,去年山东全省发放乡村人才创业贷款近25亿元。对乡村教育、医疗、农技等人才,建立了专门职称晋升通道,让基层涌现更多教授级“土专家”。
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聚力人才发展,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山东已经亮出底气与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