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繁體中文

【小康之约】评论:寻觅沂蒙精神的时代足迹

    摘  要: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将“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体现出沂蒙地区军民同向、党群同心的精神特性和时代价值。

【小康之约】评论:寻觅沂蒙精神的时代足迹

  编者按:为推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决打赢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两场硬仗,充分展现山东各地各行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筹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和显著成效,由中共山东省委网信办主办、齐鲁网·闪电新闻承办的“小康之约”网评作品擂台赛正式开赛。擂台赛分为月度赛与总决赛。6月、7月、8月进行月度赛,征集评论文章、短视频、动漫、H5、创意海报等作品。根据月度赛排名,优秀作品前20名的作者将进入9月份的总决赛。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将“沂蒙精神”的特质高度概括为水乳交融、生死与共,体现出沂蒙地区军民同向、党群同心的精神特性和时代价值。

  “一切为民,则民向往之”——沂蒙精神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初心使命

  “蒙山高、沂水长,军民心向共产党。” 诞生于沂蒙老区、发源于齐鲁大地的沂蒙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铸就的。战争年代,沂蒙地区军阀混战、匪患横行、自然灾害频发,百姓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在沂蒙大地上撒下了革命的火种,为沂蒙人民带来了新希望。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拿起扫帚放下枪,扛起扁担挑满缸。不拿针来不拿线,村口树下睡得香”这些脍炙人口的“顺口溜儿”成为沂蒙地区最温暖、最生动的写照。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沂蒙精神诠释了人民群众吃苦耐劳、爱党爱军的真挚情怀

  罗荣桓将军之子罗东进同志回忆起在沂蒙山居住的这段日子时说道:“沂蒙人民对人民军队的热爱之情,对革命后代的养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他们用至爱亲情乃至身家性命谱写了一曲曲情感肺腑、义薄云天的拥军壮歌”。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沂蒙人民始终是人民军队的坚实保障。从誓死不愿“与共产党脱离关系”的刘晓浦、刘一梦叔侄,到“给革命后代吃奶,给咱自己孩子吃粗食”的沂蒙红嫂王换于,再到半个月做了5000多双军鞋、烙了15万斤煎饼的烟庄村民,每一段故事都可歌可泣,每一幕画面都感人肺腑,彰显出沂蒙人民誓死报答党和军队的大爱情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沂蒙精神凝聚着军民同心、共克时艰的信念决心

  “百万沂蒙人民拥军支前,十万英雄烈士血染疆场。” 沂蒙精神之所以感天动地,就是因为党和人民的鱼水情谊升华到了“生死交融”的境界。从1937年到1949年,在黄河两岸、微山湖畔,在泰山脚下、渤海之滨,这片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400万抗日军民众志成城,18万多沂蒙儿女为国捐躯,共歼灭日伪军53万余人,书写了一首首彪炳史册的壮丽诗篇。今天,战火纷飞的年代已远去,但沂蒙老区军民共铸的沂蒙精神,始终是赓续奋斗的“精神之钙”,在新时代指引沂蒙人民稳步向前。

  蒙山苍苍,沂水央央;烈士之风,山高水长。沂蒙精神,铭记不忘......(文/王杉)

作者:王杉   网络编辑:鞠月芹 值班主任:颜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