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丨一步一脚印,走稳小康路
摘 要: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近日,13家中央新闻媒体和我省主要新闻媒体,分东西两线赴济南、青岛、烟台、潍坊、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小康承载初心,小康属于人民,小康源自奋斗,小康点亮生活。近日,13家中央新闻媒体和我省主要新闻媒体,分东西两线赴济南、青岛、烟台、潍坊、济宁、威海、临沂、菏泽等市深入采访,看百姓身边变化,看基层一线变迁,看全面小康成色,看高质量发展成效,本报今起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雨势渐收,沿着山脚一条平整山路蜿蜒而上直达山顶,薄雾笼罩下的衣家村,峰峦隐约,葱茏秀美。在村民眼里,这条宽5.5米、长5.5公里的环山路,是希望路、小康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仲夏时节,记者行走在齐鲁大地的田野乡间,喜看农村新变化,近听老乡话小康。小康之路或许有千条万条,异曲同工的是因地制宜找准路径,踩实走稳每一步;小康生活或许有不同指标,老百姓挂在脸上发自心底的笑容,是最有力的检验和最亮丽的风景。
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三无”村翻了身
衣忠东的一天,是从6:30开始的。村里新上9个玉木耳大棚,第一茬木耳已经全部收完,眼下存放在别处租的库房里。7月24日一大早,衣忠东就和几个村民急匆匆出门,给村里自建仓库。一天下来,在家门口能挣150元钱。
“俺村变化大了!”56岁的衣忠东,在三年前不曾想到能有今日的好光景。
衣忠东所在的衣家村,是个只有55户126人的小山村。过去村子因山而困、缺路少水,2016年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0.8万元。2017年初,栖霞市发出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发展集体经济的号召。当年9月,衣家村党支部就领办成立了以“劳动力入股”的合作社,全村55户村民中有53户踊跃加入。
对此,衣忠东有着朴素的理解:“俺们一群‘看天吃饭’的老农民,能有啥致富好路子?加入合作社,就是让老百姓跟着村集体奔小康。”
老乡的这句话,道出了山东这类缺乏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年轻人的“三无”村的发展秘诀:用合作社把村民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合作社成立后,“第一板斧”瞄准的就是修路。村党支部书记衣元良领着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用了7个月时间“战天斗地”,硬是一锤一锤、一锨一镐开辟出一条直通山顶的环山路。随后,衣家村人又趁热打铁,打深水井、建蓄水池,彻底解决了缺路少水问题。“路修好那天,大家像过年一样高兴,再也不怕天旱了!”衣忠东扬声说道,现在一亩果园多收入1000元。
如今,衣家村又发展藏香猪养殖、玉木耳种植等产业,村里妇女和老人农闲时都来打工,预计今年可实现村集体收入100万元。衣元良告诉记者,当初劳动力入股的工票,通过浇地用水兑现了一部分,还有50万元未兑现,但没有一个人提出现在就全部分红的。
“不着急!村子大发展,正是用资金的时候。相信跟着好的带头人,日子肯定越来越有奔头!”衣忠东这样说。
从“吃海”到“看海”,“岛二代”的新奔头
“10个房间本周全订满了,再订看下周情况吧。”在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南长山街道孙家村,长岛记夏品忆渔家民宿老板孙传勇的电话不时响起,“没想到疫情影响下,旅游还能这么火。”
作为土生土长的“岛二代”,40岁的孙传勇和父辈一样,靠海吃海。但和父亲一辈子只做捕捞不同,孙传勇总结自己这十几年是“历经三次转型,如今转上生态旅游致富路”。
“2002年起步是养殖扇贝,后来因为成活率低,收入少,在2007年开始转产做海参育保苗。”孙传勇感慨地说,当时全村九成村民都从事育保苗工作,村南村北两三百个大棚沿海连成一片,十分壮观。虽然收入不错,但是密密麻麻的育保苗大棚,不仅影响海岸线风光,对海洋水质也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2017年,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长岛纵深推进全域生态保护修复。拆除育保苗厂、推进岸线整治修复提上重要日程。孙传勇响应号召带头签了协议,拆除大棚,也迎来了第三次转型:拿到补偿后,买了一套村里统一盖的小楼干民宿。
目前,长岛已累计拆除岸线育保苗场86万平方米,自然岸线和旅游岸线占比由38%提升至80%。“现在我们这看山是山,看海是海,游客不断,我一年至少能收入15万元。”孙传勇说,这大棚,关得不亏!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绿色发展理念挖掘生态“好钱景”,环境美了,人气旺了,业态多了,村民腰包鼓了——这样的良性循环,也在威海市环翠区里口山近郊休闲样板片区上演着。
里口山管委旅发局局长逄万涛颇为自豪地说,片区2019年游客数量达到249万人次,甚至超过了刘公岛一年游客人数。王家疃村打造精品民宿,一套院落一年租金达到5万元。示范带动下,不少村民也改造自己的房屋,吃上“休闲旅游饭”,实现了共同致富。
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画笔,农民画家生意火
“来活了!来活了!谁闲着来领活……”“马大姐”在群里一吆喝,立马得到了积极回应。
今年49岁的“马大姐”,本名叫马秀花,是马大姐农民画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最近,合作社接单接到“手软”。
从一位普通农民,到专职农民画家,马秀花的故事里,政府培训是个关键。
2014年青州市开展农民画培训,马秀花是第一批学员。在此之前,她因为兴趣爱好坚持自学,画的最多的是彩色牡丹,那会她画一幅76CM×106CM的画,能卖二三百块钱。可真培训才发现,这画里大有学问:怎么画小色稿,颜色调到什么程度,如何构图……“以前想怎么画怎么画,现在知道章法了,有很大提高。”马秀花笑着说,青州市每年都会不定期组织农民画免费培训,时间有长有短,每次她都不落下。
经过培训,马秀花把农民画当成自己的事业,并在2016年9月份成立了合作社,目前已有40多个社员,遍布青州16个乡镇,80%—90%都是农忙时种地,农闲时画画。“大家一起干,多的一年收入两万,少的也能万儿八千。”而马秀花本人的作品,同样是76CM×106CM尺寸,一张能卖到2000元左右。
青州市文联主席赵世华介绍,青州是中国农民画重要发源地之一,2014年以来,青州市把农民画作为产业来发展,通过成立农民画画院、协会,建立乡镇农民画培训基地、写生基地,免费开展培训等方式,走出一条提升农村文化与增加农民收入“双翼齐飞”的路子。
目前,全市农民画从业者已达3万余人,会员2000余人,农民画专业合作社10个,农民画“电商”100余家,年创作农民画50万幅,销售额过3亿元。“现在,我们也不光是画画,还在开发背包、挂件等衍生品,跟青州旅游挂上钩。”马秀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