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繁體中文

留住人气,乡村振兴有底气

    摘  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把人留住了,乡村振兴就有了底气。如何留住人?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其中两个关键因素。看莒南县为省定贫困村新建了标准化幼儿园,让167个省定贫困村的孩子们回到家里就近入园;烟台开发区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社,帮助外出打工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编者按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把人留住了,乡村振兴就有了底气。如何留住人?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其中两个关键因素。看莒南县为省定贫困村新建了标准化幼儿园,让167个省定贫困村的孩子们回到家里就近入园;烟台开发区通过发展农业合作社,帮助外出打工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留住人气,乡村振兴有底气

  莒南县167个省定贫困村有了标准化幼儿园

  在县城入园的娃回村上学了

  □本报记者 纪伟

  本报通讯员 刘雁 李宝田

  7月23日上午10点,大雨过后天空湛蓝,阳光明媚。临沂市莒南县洙边镇四山幼儿园里,孩子们在人工草坪上撒欢儿,有的在转呼啦圈、有的在玩滑梯,还有几个在彩虹跑道上进行儿童车比赛。

  幼儿园的负责人袁慧珍从事幼儿教育已经16年了,她介绍说,园里按年龄分三个班,4个老师带着62个孩子。这些孩子来自附近的东袁家山、西袁家山、李家山、孙家山四个村,“四山”幼儿园的名字由此而来。

  这所标准化幼儿园是2017年建成的,园内有独立食堂,按照两菜一汤一主食的标准供应午饭,上午、下午还要各加一次餐点,包括小饼干和时令水果,一共收费6元。午饭后,孩子们就在各自的小木床上,集体午睡。

  不仅是这个村的孩子们,文疃镇黄城村的孩子们也能在标准化幼儿园接受教育。

  之前,黄城村附近的三个贫困村都没有幼儿园,一些孩子没有幼儿园上,只好到年龄后直接进入小学一年级。而最近的魏家柳沟村上幼儿园,是上世纪70年代建设的,6间石砌的房子,早已年久失修。

  2017年10月,在离黄城村约400米处,当地镇政府利用82万元各级财政拨付资金,建成了一处面积477平方米的标准化幼儿园,覆盖黄城村、后徐村、石河峪村、魏家柳沟村。至此,拥有5000口人的4个山村终于有了一所标准化幼儿园。

  2018年9月1日,新幼儿园开园了。孩子们从黑屋子搬进三间又宽敞又明亮的大教室里,每间教室都分为活动区、盥洗区和休息区三个部分,每个区都按照幼儿的特点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四壁墙上的一幅幅贴画和一个个小挂件充满童趣和温馨,窗台上摆放着各种绿植,令人赏心悦目。铺满绿草的操场上攀爬架、滑梯等设施安放得错落有致。

  “这样的幼儿园,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四山幼儿园园长魏宗涛说,“以前我工作的幼儿园还是一座危房,桌椅破旧,现在比之前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村里有了这样好的幼儿园,最开心的当属家长们,去年招生的时候,大家争相报名,在园学生达到了44名。据魏宗涛介绍,目前他们开始的秋季招生吸引了更多的家长,很多家长已经把在县城入园的孩子接回来了,以后就在村里上。

  村民对这所家门口的公办园赞不绝口。魏家柳沟村的乡医魏凡照提起这所新幼儿园,竖起了大拇指:“直接把孩子送过来,孩子们中午在学校吃、睡,学校一周一换食谱,包子、饺子、馒头、花卷轮换着上,比家里吃得还好,真是放心又省心!俺再也不用一天四趟大老远接送了。”

  “这幼儿园条件一点不比城里差,孩子们享福我们也跟着高兴。” 来接送的家长高云霞感叹道,“孩子们在幼儿园里学画画、学跳舞、学唱歌,每天回家都给俺表演。”

  今年,像这样的新建标准化幼儿园,莒南县还建起了26所。2016年以来,莒南县先后投入5200多万元,为部分省定贫困村新建了标准化幼儿园,目前莒南县167个省定贫困村的孩子们都能就近入园。同时,该县还投入1500多万元,为幼儿园配备玩教具、厨卫设施等,为幼儿创设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贫困村也有了和城里一样的标准化幼儿园。

  合作社带来富农新希望,在外打工的村民决定留下来

  村里上班不比城里差

  □本报记者 从春龙

  本报通讯员 王 聪 郭鹏江

  7月5日,在烟台开发区大季家祥顺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季鹤远正在忙着给地里的作物浇水,“以前出门打工,一个月也就挣两三千块钱。现在不一样了,我把自家的1.3亩地和5000元入股到合作社,年底分红能拿800块钱,还有入社劳动的3万多块钱劳务费,离家也近,啥事都方便,怎么算都是一笔不亏本的‘买卖’呀。”

  季鹤远是烟台开发区大季家街道大季家村的村民,原本在青岛当保安,过年期间由于疫情原因滞留在了家里。闲不住的他,想趁这段时间找份工作,恰逢大季家街道党委在原姜家村合作社的基础上,把周边的大季家村、方里董家村也纳入其中,组建了烟台祥顺果蔬种植专业联合社,抱团发展党支部领办联合社,新合作社考虑到疫情对周边村民的影响,主动对接,吸纳新社员。

  “我们这个联合社采取土地、劳动力、资金3种方式,吸引农民入股,收益则在提取10%公益金之后,按照每亩600元/年、劳动力每人130元/天和资金分红3种形式进行分配。”基地总经理曾振祥介绍说,通过发挥各村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21名党员干部带头入社,通过内部集资、外部投资、担保贷款等方式筹措1700万元用于联合社建设。疫情期间,有近20个原本要进城务工的村民加入了合作社联合社,新合作社社员达到了120多户。

  季成也是本次入社的村民之一。“以前我们自己村里也成立过类似的合作社,但都是庄户人管理,看着红红火火,结果年底一算,毛利率连5%都不到。”季成说,看到隔壁姜家村合作社搞得红红火火,老百姓生活不断提高,自己也动了心思,但终究是在犹豫。这次疫情期间,合作社给周边村居提供的蔬菜供应让他彻底对合作社有了信心,第一时间报名参加。

  合作社成立初期,通过积极与周边村对接,整合闲置1000亩土地,创办了烟台祥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群众提供直接就业岗位60余个。曾振祥说:“我们初期建成了40亩蔬菜大棚,长势喜人,但是怎么也没想到,采摘的时候一天几千斤的无公害蔬菜卖不出去。后来,幸好街道党委主动为合作社和辖区企业牵线搭桥。高峰期,周边较大企业食堂都有合作社的菜供应,这才为我们解了一个大难题。”

  为了回馈大家的帮扶,曾振祥带领合作社主动对接周边复工复产的企业,将新鲜蔬菜第一时间平价供应,拿出部分收入和物资主动捐助给周边居民和社区,而这种方式也让合作社顺势建立了微信卖菜、会员送菜等业务。

  随着疫情的影响逐渐减弱,曾振祥的心里对合作社未来发展有了新想法:“只要有好的发展,村里和城里没有区别。疫情期间,不只是以往的村民,村里好几个大学生已经和我对接,他们也想毕业以后回到广阔的农村大地发挥自己的所长。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做好这个平台,让更多优秀的人才能够回到故乡。”

  如今,这个合作社依托烟台农科院,打造出胶东半岛规模最大的平架式避雨大棚,引进蓝宝石、阳光玫瑰等葡萄品种,13个品种获得国家绿色认证和无公害认定。  

网络编辑:卢卫美 值班主任: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