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塑令”升级,可降解还需可循环
摘 要:最近,小小的塑料袋成了人们热议的、纠结的话题——今年1月1日起,升级版“限塑令”正式生效,环保风潮风头正劲,不可降解的传统塑料袋在连锁超市难觅其踪。然而在菜市场、小商铺、街头流动摊位等地方,仍屡见不鲜。
最近,小小的塑料袋成了人们热议的、纠结的话题——今年1月1日起,升级版“限塑令”正式生效,环保风潮风头正劲,不可降解的传统塑料袋在连锁超市难觅其踪。然而在菜市场、小商铺、街头流动摊位等地方,仍屡见不鲜。
叫好却不够叫座,可降解塑料袋考问着商家的环保意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
2008年6月,我国实施“限塑令”,以有偿使用环保塑料袋倒逼商家和消费者共同培养绿色生产生活习惯,虽取得实效,但并未从根本上遏制住“白色污染”的蔓延。如今保护环境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史上最严“限塑令”此时推出,相比十多年前拥有了更好的群众基础,但依然要正视一些现实问题。
从商家看,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具有价格优势,可降解塑料袋的高成本成了不少小商贩拒绝环保替代品的“正当理由”。从消费者看,则是面对价格和方便的双重阻力:不可降解塑料袋不花钱或者几毛钱,可降解塑料袋动辄1元多,价差劝退了不少市民,此外遇水易化、遇热易软、汤汁易渗透的质量更是让人望而却步。当方便与环保、实际利益与绿色理念发生矛盾时,很多人便会倾向前者。
在目前的市场上,塑料的替代品要么价格高,要么不实用,这无论对商家还是消费者,都是一种负担,如果不能妥善解决,会让“限塑令”的效果大打折扣。想确保此次“限塑令”落到实处,除了要一点一点改变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减少对塑料袋的依赖之外,更需要研发、生产出既能满足生活需要,又对生态环境友好,同时还价格亲民的合适“替代品”,才能从根本上让不环保的塑料制品失去市场。
如此来看,“限塑令”给可降解材料行业带来的是发展的黄金机遇,谁能推出兼具实用性和经济性、集环保与惠民于一身的环保新产品,打造可降解产品供应链,谁就能用更低价环保产品占据市场。这正是一片蓝海。
最严“限塑令”彰显了我国治理白色污染的决心。但需要关注的远不只是源头,还应解决好塑料产品回收利用端的问题。理念升级了,产业更需跟上,可降解是第一步,可循环、可重复利用才是最终目的。
塑料污染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在于回收和管理。放眼全球,目前绝大多数的塑料制品被填埋或者遗弃,少部分被焚烧,能被回收利用的更是少之又少。从整体上来看,目前我国的垃圾分类市场还不算很健全,塑料制品缺少被拣选、回收利用的基础。如果不改变塑料制品处理方式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的垃圾分类体系,塑料制品的循环利用很难落到实处。
限塑,不应只是单纯的禁止或者限制塑料制品的使用,而是要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构建覆盖塑料制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模式,让难降解的塑料变成可循环可利用的资源。去年年底,山东9部门联合发文支持环保产业发展,明确要规范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完善废塑料、废钢铁、废轮胎回收体系,提升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企业环境管理水平。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不仅要从源头限制传统塑料制品的使用,还要让它们发挥余热,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不可降解塑料制品是地球生态环境的“杀手”之一,这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如何对待塑料制品,不仅是一道消费选择题,更是一道环保必答题。打赢限塑持久战,需要全社会动脑子、下力气,克服惯性、扭转思维,进而重塑整个产业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