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枣庄 | “工业强市”战略如何再造一个“强枣庄”?
摘 要: 站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望向未来,枣庄“工业强市”的蓝图已然绘就。不断自我突破的背后,是这座老工业城市“奋起直追”的信心与决心。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没有局外人”的枣庄,或将成为山东现代化强省建设进程中,强有力的工业支撑。
春风化雨待花开,甲子更迭又一春。
2021,枣庄,这座工业老城迎来了她的六十岁生日,也迎来了她发展的又一个春天。
3月2日,枣庄召开“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动员大会,吹响了工业强市的冲锋号。这既是贯彻落实全省2021年工作动员大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该市开局“十四五”、谋求新突破的关键举措。
作为全省第4个省辖市,枣庄的工业经济曾一度走在全省前列。然而,由于资源路径依赖,枣庄工业发展的脚步变慢了,很多指标在全省倒数,成为枣庄人挥之不去的痛。枣庄市委书记陈平对此直言不讳:“工业总量不大、质量不优、发展不快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这座昔日的工业强市如何重新振兴,在十四五时期再创辉煌、开启发展的又一个春天,成为了枣庄人最深的关切。
因工业立而立,“爬坡过坎”的枣庄
工业基因深深融入枣庄的城市发展之中。这座城市有着140多年近代工业文明,诞生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家民族股份制企业——中兴公司,创造了一段辉煌的民族工业历史。
在建市之初,枣庄依靠丰富的煤炭资源,再加上充分发挥劳动力丰富、生产要素成本低、对外开放带来的技术后发优势等,对应形成了现有的以传统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大力发展工业,枣庄经济曾经一度走在全省前列,为支持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工业城市、能源基地的地位由此确立,也铸就了枣庄人的“工业强市”情结。
在枣庄工业结构方面,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带动了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快速发展;生产要素成本低、资源丰富的特点造就了以煤炭、水泥、化工为主的产业优势地位。
但正如中南大学城市规划系主任郑伯红教授所言,资源型城市的兴衰完全依赖资源的开发。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涨,枣庄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正在削弱,许多行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不佳,产能下降。
2009年,枣庄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成功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初步趟出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新路子。
刚刚过去的2020年,更是令枣庄难以忘怀的关键一年。
在这一年里,枣庄出台支持“制造业发展20条”、支持“服务业发展15条”,减免社保费超过14亿元,兑现税收优惠40亿元,新增市场主体6.4万个,新签约10亿元以上项目65个,新开工过亿元项目296个……
枣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枣庄将在重塑产业优势上加快突破。围绕“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全面推行链长制,坚持一二三产业一起抓、存量与增量一起抓、龙头企业与配套企业一起抓、产业项目与创新平台一起抓,促进更多企业进“链”入“群”,积极构建具有枣庄特色的“6+3”现代产业体系。
枣庄市委书记陈平表示,推动产业转型,要坚持传统产业不能丢、新兴产业求突破,“对煤炭、纺织、建材等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推动产业项目向高端化、智慧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强招商引资力度,完善提升产业链条,快速做大做强新材料、精细化工、医疗器械等产业。”
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实现强市目标,既要直面差距、敢于担当、奋起直追,更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敢于跳起来摘桃子,与快者赛跑、与强者比拼。
以工业强而强,重塑枣庄工业强市
进入新发展阶段,枣庄市委、市政府决定要全面认清自身问题,不逃避;积极发掘自身特色,不泄气,发挥工业的引领作用,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三年攻坚突破行动,实现工业率先突破,推动工业做强做优,坚定不移走好工业现代化之路。
于枣庄而言,现在正是做强工业经济前所未有的机遇叠加期。
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布局以5G、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必将释放巨大的市场潜力,为后发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跨越赶超带来难得历史机遇。山东省拥有新旧动能转换综试区、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等国家级平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淮河生态经济带、鲁南经济圈等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都在枣庄交汇叠加,这些国字号、省字号的重大战略包含着无尽的机会,枣庄看到了机会,也决心抓住机会,真抓实干、乘势而上。
产业的攻坚突破正在成为枣庄破题工业强市的关键。
没有不好的产业,只有落后的产业,产业发展的的第一步就是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
围绕促进水泥、纺织、造纸、煤电、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开展千项技改、千企提质“双千”工程,支持企业加大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领域的技改投入,全方位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力争新入库技改项目不少于200个、完成年度投资200亿元以上。
此外,枣庄市市长张宏伟表示,枣庄将深入实施“数聚赋能”行动,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各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争取用 3 到 5 年的时间,打造高端装备和高端化工 2 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材料 1 个五百亿级产业集群、新能源和新医药 2 个三百亿级产业集群、新一代信息技术 1 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形成“2121 产业雁阵”。
同时,新的产业和项目也正在成为枣庄“工业强市梦”的新载体。
枣庄决心要精准对接500强企业、央企国企、产业“头部企业”,综合运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园区招商、基金招商、社会化招商、市场换投资等多种方式招引客商。
“工业强市、产业兴市”,还必须落到项目上。做大规模靠大项目,做优结构靠好项目,做长链条靠新项目。要进一步强化“以项目论成败、以项目论英雄”意识,坚定不移抓项目,矢志不渝上项目,全力推动项目建设“量质齐升”。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实现“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根本出路在于创新。
创新一要靠科技,二要靠人才。首先要化企业主体地位,创新最深沉的动力来自于企业,支持大企业做强、做大,做高端、做龙头,做技改、做创新。其次还要强化产业人才支撑,持续提升“枣庄英才”集聚工程,调整优化人才新政18条,深化“人才+项目”招引模式,每年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越是后发地区,越要在人才上舍得下本钱,投资人才就是投资未来。
此外,有利的营商环境才能带来稳定的发展,早谋划、快推进、强保障,政府部门要做好发展的后勤保障。
在项目流程审批方面,枣庄提出坚决杜绝“手续一直在路上”等问题,以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
谁的项目好,就给谁更多保障;谁的马力大,就给谁加更多的油;谁的步子快,就给谁更多支持。加大制度创新、流程再造力度,持续深化“放管服”“一次办好”改革,确保减无可减、降无可降,着力打造“枣办好”政务服务品牌。
在制度规范上,要确立只有制度才最能管根本、管长远的思想。要建立综合协调推进机制,明确任务、压实责任,对重大事项、难点问题实行市县联动、提级办理、顶格协调。要完善领导帮包机制,包区(市)、包项目、包企业、包安全生产,帮就帮到位、包就包到底。要优化考核评价机制,对重点项目进展情况,实行“亮屏”和媒体定期双公开,一月一通报、一季一考核、一年一观摩。
市委书记陈平以铁腕手段下了硬命令,对那些挑不动、担不好、走不远的官员,该打板子的打板子、该挪位子的挪位子、该摘帽子的摘帽子,绝不留情。
市长张宏伟也直言到,现在枣庄发展正处于“退无可退、背水一战”的关键档口,拿出“上下同欲者胜”的意志和决心,在市委坚强领导下破釜沉舟、卧薪尝胆,一天当两天使、年初当年末用,为推动我市早日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奠定坚实基础。
“工业强则枣庄强,产业兴则枣庄兴。”
站在“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新起点望向未来,枣庄“工业强市”的蓝图已然绘就。不断自我突破的背后,是这座老工业城市“奋起直追”的信心与决心。我们也有理由相信,“没有局外人”的枣庄,或将成为山东现代化强省建设进程中,强有力的工业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