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日报 济南时报 都市女报 当代健康报 人口导报
繁體中文

播下科技火种 服务乡村振兴——山东乐陵市科技小院助力现代农业发展调查

    摘  要:4月1日,临近清明,山东省乐陵市不少村的村民早已浇完小麦返青水。郭家街道南夏村的种粮老把式——70岁的张玉红,每天却不慌不忙地关注气温、查看墒情。“按照传统的种田经验,过了农历正月十六,村民们就会浇水施肥,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说,只有气温和地温都上升的时候,才是浇水的最佳时机,我听他们的。”张玉红说。

  4月1日,临近清明,山东省乐陵市不少村的村民早已浇完小麦返青水。郭家街道南夏村的种粮老把式——70岁的张玉红,每天却不慌不忙地关注气温、查看墒情。“按照传统的种田经验,过了农历正月十六,村民们就会浇水施肥,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说,只有气温和地温都上升的时候,才是浇水的最佳时机,我听他们的。”张玉红说。

  2014年起,乐陵市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的科技小院,如一粒科技的火种,先后入驻的2名博士研究生、10名硕士研究生,让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在广袤的田野上落地生根;像一条情感的纽带,连接起爱农业、爱农村的高校老师、在校研究生、农技推广者和广大农民,激发起社会各界振兴乡村的活力与激情;是一个服务平台,走出象牙塔的高材生扎根乡村服务农村、农民,成就自身,实现了高校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完美结合。

  搅动乡村“一池春水”

  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身穿简单的黑色T恤、浅蓝牛仔裤,脚蹬一双帆布鞋,如果不是事先了解,笔者很难将眼前这个说起话来柔声细语、皮肤白皙、长发披肩的姑娘和种地联系起来。姑娘出生于1997年,名叫姜晓芹,就读于青岛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一年级,现任乐陵市科技小院的第四任院长。“这群年轻人可不一般,年纪不大,懂得不少,还肯吃苦,能有大出息。”说这话的是村民李洪册。

  科技小院刚建立时,李洪册可没这么想。2014年5月,乐陵市政府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建立“乐陵市科技小院”,成为山东省首家科技小院。农家院里来了研究生,一时间成了当地的大新闻。一开始村民们说啥的都有,很少有人相信这些学生真会种田。

  “我们就是希望真正扎根在农民中间,与农民打成一片,把真正满足农民需求的科技带到农民身边。”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是“科技小院”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对科技小院寄予厚望,也把这种理念“种”在入驻小院的每一名学生心里。

  住进小院以后,学生们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看谁家的庄稼长势不好,主动凑上前来找原因,想办法解决,晚上及农闲时把村民召集起来,讲种田的技巧,介绍研究成果,忙得不亦乐乎。

  79岁的村民夏秀兰拿着得了虫害的小麦来“问诊”了。学生们告诉她:“小麦玉米防虫防病,时机最重要,预防工作提前做,省工省力省药钱。”听了学生们的建议,到了种玉米的时候,夏秀兰每天都往小院跑,今天问啥时候浇水,明天问啥时候喷药……几年下来,她的种田技术眼见着“高”,和老伴儿种的2亩庄稼,每年都比周围的地块长势好、产量高。去年,她家的玉米每亩收获750公斤。如今的夏秀兰已当上了村里“农民田间学校”的校长,“小麦出苗40天喷除草剂最好、拔节期一喷三防‘治虫不见虫’、玉米晚收一天增产12斤……”这样的专业话语,她随时都能脱口而出。南夏村党支部书记王占友感慨道:科技小院的年轻人,不仅推广了科学种田技术,更让农民看到了知识的力量,给村里带来了活力。

  科研成果落地生根

  乐陵是金丝小枣之乡,小枣收获期的裂果现象曾经是困扰枣农的大难题。首批入驻乐陵科技小院的2014级硕士研究生李建丽将“金丝小枣防裂果”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她借鉴外省喷洒羊奶为果皮补钙防裂技术,因地制宜地试验用牛奶喷洒小枣,使裂果率降低了近50%。考虑到成果期的雨水是导致小枣裂果的主要原因,李建丽又带领枣农到山西找专业果袋制造商,带回500只果袋对枣树进行套袋试验。结果,周边枣树裂果率高达84%,而袋内小枣无裂果。枣农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给小枣做了衣服,这好办法管用!”

  梁勇是乐陵市孔镇镇王木腿村的种粮大户,从2012年开始流转了村民的500亩地,想通过规模种植提高效益。前两年,梁勇凭经验种小麦、玉米,一年忙到头,一算账还赔钱。2014年,得知乐陵建起科技小院,梁勇想方设法找到了驻扎在小院的博士陈广锋,上门向陈广锋请教种粮“妙计”。

  陈广锋把梁勇的需求与自己研究的课题“华北平原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技术体系设计与验证”相结合,为梁勇“量身定制”了一套小麦玉米种植技术体系方案。

  “以前一亩地要用50斤种子,听了陈博士的建议现在改成了一亩地播30斤,喷药也是找准时机,一次就能喷防到位,施肥全用配方肥,成本减少了,产量却比以前高。”用上了陈广锋给列的“管理清单”,现在梁勇种500亩地游刃有余,效益明显好转。去年,他种的小麦、玉米亩产都到了700公斤,全年收益98万元。

  乐陵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梁军认为,由于气候、土壤和水利条件适宜,乐陵市粮食生产水平整体较高,但农民种地的科学素质低,对新型技术的认知较差,对高产高效技术的接受比较慢。“科技小院的优势是突破了国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注重推广单项成熟技术和企业推广单一产品技术的传统做法,建立了一套从种到收、涵盖整地、施肥灌水、病虫害防治、全生育期管理,一直到收获整个过程的系统的服务推广新模式。”梁军说,这种模式一旦推广,效果显而易见,可从根源上解决“技术很好、农民不信不用”的窘境。

  而在乐陵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妍看来,科技小院不仅是技术推广的平台、载体,它更像一个杠杆,凝聚起各方力量“撬”动农业发展;它又像一个轴,在转动过程中带动了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和农民的联系,各方紧密连接、形成振兴合力。她介绍,以科技小院为桥梁,乐陵市农业农村局已与多所农业高校、农业农村部、省土肥总站等相关部门实现对接,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福锁、李晓林等成了枣乡人的“常客”,常为乐陵市乡村振兴建言支招。

  留下一支本土科技队伍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利用与植物保护专业的2019级硕士蒋伟,入驻科技小院近两年,一直专注研究小农户的冬小麦种植技术应用,将自己的研究方向确定为“小农户冬小麦种植技术应用效果限制因素及增效途径”。经过去年冬春一季的试验观察,他已经得到了论文写作需要的大部分数据。“再跟踪这一季冬小麦的收获,我就要告别小院,回学校专心写论文了。”蒋伟说。

  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蒋伟这里,他把这句话改成了“铁打的小院流水的研究生”。研究生共有3年学习时间,从研一进驻小院,到研二下学期离开,一茬接一茬的研究生离开,他们留下了什么?这不仅是村民期待的,也是蒋伟他们“小院人”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的问题。“起步于河北曲周的科技小院1.0版,主要是探索一种精准扶贫模式;随着深入推进,小院2.0版升级为探索产业扶贫模式。现在,我们已在全国推广建设了科技小院291个,这些小院正向3.0版乡村振兴模式升级,聚焦建设美丽乡村,带动乡村里的人才振兴、组织振兴、文化振兴。”张福锁说。

  举办“农民田间学校”是科技小院研究生为广大农民培训和普及农业知识、提供技术指导,培育新一代“科技农民”的重要载体。“研究生给咱老农民讲课,以前可不敢想,也不敢信。”回忆起第一次上科技小院的培训课,南夏村村民张香芝感慨地说,2015年,她第一次听研究生们说小麦可以配方施肥,是真的信不过,怕自己吃亏就没用,后来看着夏秀兰和其他几家用了配方肥的小麦亩产高了好几十公斤,后悔得直跺脚。

  张香芝说,从那以后,科技小院田间学校的每次培训,她都必到。现在她就信科技小院的研究生们的技术,自己还当起了技术宣传员,经常协助夏秀兰召集村民培训。

  除了面对面讲、手把手教,科技小院的研究生还在南夏村选择了52户科技种田示范户,并通过600多亩的示范田“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田间观摩指导活动全面覆盖了南夏村和朱集镇王清宇村,并辐射到郭家街道大牛韩、宋龙海村,孔镇杨盘、王木腿社区、郑店樊屯、西段安子杨等十几个村庄。

  针对一些种粮大户农技知识匮乏的现状,科技小院还建立了面向种粮大户提供服务的“现代农业科技服务联盟”。去年全年共举办农民培训会、种粮大户培训会、职业农民培训会11场,累计1300人次。梁军还把乐陵市的60多个种粮大户、农场主组织起来,建起了微信群,方便他们和小院里的研究生沟通,交流学习先进种田技术。“科技小院通过多种方式把本地的农民、种粮大户、农场主培养成了‘土专家’,在乡村振兴中,这些人就是一支接地气、带不走、高素质的农技人才队伍。”李妍说。

网络编辑:卢卫美 值班主任:李欢